钛合金退火的主要类型包括:去应力退火、简单退火、等温退火、双重退火、再结晶退火和真空退火等。
(1)去应力退火
为了消除由于塑性变形、焊接等工艺过程所产生的内应力,将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退火工艺。去应力退火温度较低,属于未再结晶的退火,在退火过程中发生回复。
(2)简单退火
为了消除残余应力,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再结晶开始温度进行的退火工艺。这种退火方式是冶金产品出厂时常用的一种。
(3)再结晶退火
将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退火工艺。在这一退火中主要发生再结晶,使加工硬化消除,组织稳定,塑性提高。退火温度介于再结晶温度和相变温度之间。
(4)真空退火
使钛合金表面层的含氢量降低到安全浓度,消除产生氢脆的可能性。此外,降低残余应力和保证合金的力学性能及使用性能等。
以上四种热处理目的、意义都很明确,但是等温退火和双重退火的概念往往很容易混淆。等温退火和双重退火仅适用于α+β型合金。
(5)等温退火
等温退火:将工件加热到足以发生再结晶的较高温度,然后冷却到β相具有高稳定性的温度(此温度一般低于再结晶温度),在此温度下保温,随后在空气中冷却。
与简单退火相比,在第二阶段保温的目视是使β相充分分解,使β相处于耿介稳定的状态,使钛合金的性质和组织稳定,使钛合金具有比较高的塑形、热稳定性和持久强度。故等温退火适用于β含量较高的α+β型合金。
(6)双重退火
双重退火与等温退火的区别在于,双重退火后的第一阶段,合金在空气中冷却到室温,之后将合金再重新加热到第二阶段的温度(此温度低于第一阶段的温度)。
双重退火的优点是,在第一次退火后可保留部分亚稳定相,在经过第二次退火时可以充分分解,即β相分解,引起强化效应,可以改善α+β钛合金的塑形、断裂韧性和组织稳定性。